湖北支點建設三維突破:鍛造新引擎,夯實硬支撐,昂揚精氣神
核心觀點
湖北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通過“創新鏈-產業鏈-場景鏈”融合,推動產業能級躍升,形成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6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營商環境優化與區域協同,并以“抗洪精神”凝聚實干力量,加速建設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實現經濟總量跨越與創新生態優化。
全省千億級產業達到19個,今年5大支柱產業有望全部邁入萬億級、6個優勢產業有望突破五千億級。
近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產業倍增篇,亮出了湖北產業發展的最新成績單。
這份沉甸甸的產業“家底”,是湖北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篇布局關鍵節點交出的亮眼答卷,也標注著湖北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道路上業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但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僅是觀察湖北支點建設成就的維度之一。縱觀全局,近年來湖北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高質量發展為路徑,以凝聚“抗洪精神”般的精氣神為支撐,三力齊發,協同推進,走出了一條“復元打平、重回賽道、修復向好、聚勢突破、整體提升”的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
01科技創新引領支點建設攀高躍升
對于擁有中央所屬科研機構23家、各類高校132所、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32個,在校大學生近200萬人的湖北來說,“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是最鮮明的標簽之一,亦是構筑戰略支點最顯著的比較優勢之一。
不過,推動創新發展,豐厚的科創資源只是有利條件之一。作為科教重鎮,湖北長期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將突出的科教優勢轉化為澎湃的發展動能。瞄準這一難題,“十四五”期間,湖北通過“創新鏈-產業鏈-場景鏈”的融合設計,成功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其關鍵正在于打破了“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傳統困境,讓創新資源真正融入經濟發展的全鏈條。
其中一個標志性動作,就是深入實施“61020”全鏈條攻關,即每年突破6項重大基礎研究、攻克10項關鍵核心、打造20項標志性產品,產出“首款、首次、首創”重大實物成果。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將創新成果培育、遴選、融合“三大行動”協同推進,環環相扣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比如,暢通轉化渠道,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產業化應用,依托“鏈主”“鏈創”企業,推動一批“61020”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強化科技金融支持,為“61020”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全方位、跨機構的金融支持。
當科研突破與產業需求、成果轉化構成相互銜接的有機鏈條,科技創新與產業煥新就能形成協同融合推進的“雙輪驅動”。這方面令人矚目的成功案例正在湖北加速涌現:71.36特斯拉平頂脈沖磁場刷新世界紀錄,國內首臺G6高分辨率新型顯示噴印裝備填補行業空白,7項成果助力北京冬奧會等;全球首款臨床全數字PET實現產業化,全球首創心肌旋切技術、全球首個新型細胞化瓣膜投入臨床應用……
可以說,得益于上述機制革新催生的“化學反應”,當前從腦機接口到量子產業,從高端芯片到人工智能,一系列前沿技術在湖北正快步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并深刻重塑了湖北的產業面貌,為“51020”(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現代產業集群注入了高端、智能、綠色的新內涵,進而讓科技創新對湖北發展的整體牽引力越來越強。
如在東湖科學城,脈沖強磁場和精密重力測量等大科學裝置不僅本身成為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的磁極,更通過開放共享機制,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研發基礎設施支撐。這里正在發生的,不是簡單的空間集聚,而是“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的重構。
以湖北省十大實驗室之一的光谷實驗室為例,為實現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轉化,該實驗室積極探索創新機制,構建“科學家+項目經理+工程師+技術經理人”的聯合攻堅體系,通過企業孵化等方式,全力疏通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堵點、斷點及痛點。目前,光谷實驗室擁有近70名全職工程師,技術經紀人隊伍規模超20人,已設立50多項創新科研項目。成立僅三年,該實驗室就已累計產出以實驗室為專利權人的知識產權274項,成果轉化金額近億元。
人才永遠是推動創新的關鍵資源。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為最大程度挖掘這一優勢,近年來湖北針對科技人才分類不清晰、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方式方法局限等問題,在全國首創啟動《科技人才分類評價規范》等3項標準研究,為全省各試點單位在遵循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科技人才分類、人才引進、人才使用等提供相對普適性的參考借鑒。
同時,大力實施“楚天英才”“華創會”等人才計劃,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努力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高地。并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層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的意見。這些機制的革新和生態的優化,帶來了一系列的顯著成果。如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從“十三五”末的1687億元增至5500億元、全國第三,連續4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十三五”末的19.22萬人年增至28.82萬人年。
更具標志性的一個轉變是,過去湖北高校在“留人率”上的短板,也在顯著補齊。根據相關規劃,到2027年,湖北籍高校畢業生留鄂率有望達到60%,新增高校畢業生留鄂來鄂就業創業40萬人以上。長期困擾湖北的人才流動“逆差”,正在加速收窄。
目前的湖北,獲批并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科技集群排名從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從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3家國家高新區排名進入全國前50,數量全國第四、中部第一,東湖高新區排名全國第六……這種創新能級的確立,就是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的最好證明。
面向未來,湖北目標明確:到2027年,全省創新策源能力顯著提升;到2030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基本建成;到2035年,成為世界原始創新策源地、全國成果轉化優選地、全國創新生態高地。這條清晰的攀登路徑,彰顯了湖北依靠科技創新強化支點比較優勢、塑造發展新動能的堅定決心。
02高質量發展支撐支點建設行穩致遠
建設戰略支點,不僅要有跳躍的高度,更要有發展的厚度和穩健度。高質量發展,正是支點建設的核心要義。“十四五”以來,湖北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支點的綜合實力、區域協同力和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都得到空前鞏固。
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經濟總量的跨越。公開信息顯示,湖北已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經濟增長總量指標,經濟總量躍上6萬億元新臺階,占中部地區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支點的“噸位”更重,基石更牢。而這份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產業能級的驚人躍遷。
文章開頭提及的19個千億級產業、多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五千億級優勢產業,共同構成了湖北經濟的“航母艦隊”。這得益于湖北持之以恒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三線并進”,同時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融合”。
這里面,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現代化工、現代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規模均按時序進度推進,全年有望全面突破萬億級。與此同時,湖北還持續打好汽車、化工、鋼鐵產業轉型“三大戰役”,接力實施紡織、食品、建材產業轉型“新三大戰役”,持續煥新傳統產業活力。此外,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出臺生物醫藥、氫能、激光產業等系列政策措施,落細落實光電子信息、內河船舶、工業母機部省合作備忘錄,加快推動新興產業聚能起勢。
在搶占未來產業方面,湖北也表現出了令人矚目的行動力,規劃了從人形機器人到空天與低空利用,從腦機接口到第四代半導體等的25條未來產業新賽道。并且,其中一些已經成果初顯。如在當下最為炙手可熱的機器人領域,“天問”人形機器人從立項到亮相僅用7個月,且傳感器、靈巧手、仿生關節和芯片等核心部件,80%實現了“鄂研鄂產”。
究其原因,科技創新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是關鍵推力之一。數據顯示,目前湖北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突破2萬家;國家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11家,居全國第五;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量達718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22家,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七。同時,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從2020年的12.96%提升到目前的31.8%,已建成12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其中2個升級為國家級。今年1-7月,湖北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5%,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26.2%。這些都直接體現了湖北產業含“新”量的顯著增加,創新資源優勢向產業高質量發展動能優勢的轉化效率明顯提升。
當然,一流營商環境始終是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軟支撐。“十四五”以來,湖北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不斷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推出了一系列營商環境優化舉措。其中,不僅有服務效率的提升,如堅持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牽引,不斷提升行政效能,累計實現68項重點事項全省上線運行,平均減少辦理時間84%、減環節75%、減材料50%、減跑動80%,也有企業發展支持體系的完善,如發揮長江創投基金、長江產投基金2只國資母基金基石出資功能,完善涵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人才基金3類基金的創業投資基金群,構建起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接力棒”體系。
營商環境到底怎樣,市場主體的“用腳投票”最具說服力。“十四五”以來,湖北全省經營主體數量達962.9萬戶,較“十三五”末期增長率高達68.5%。而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湖北實現“三年三進位”,首次跨入全國第一方陣。
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當前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評價因素,尤其是對于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內陸省份而言。近年來,湖北著力構建全省多極支撐、競相發力的區域發展格局。不僅省會武漢的綜合能級與龍頭引領作用持續增強——2024年武漢經濟總量達到2.11萬億元,位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而且宜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實力迅猛增長——經濟總量雙雙突破6000億元大關,分別位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位、第2位。這樣的“主副”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在中西部省份中尤為亮眼。
此外,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態勢初步形成。武漢、襄陽、宜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產業協作發展更加緊密,以漢襄宜為中心帶動武漢都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成勢見效,鄂湘贛“中三角”以及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更加密切。同時,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也明顯加速。如仙桃、大冶等8個縣市連續三年入圍“全國百強縣”,百強縣數量全國第四、中部第一,“十四五”以來全省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3.44個百分點,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樣一個“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無疑大大拓展了湖北的經濟腹地和發展空間,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效能。
可以說,從產業能級到企業能級、區域能級,湖北近年來的發展曲線都相當亮眼,這不僅體現了高質量發展成果,也為長遠健康發展蓄積了強勁動能。
03“抗洪精神”砥礪支點建設闖關奪隘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支撐。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需要持之以恒地實干,也離不開敢闖敢試、開拓進取的精神牽引。近現代以來,湖北人“敢為人先”的昂揚精神狀態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更可以說已成為湖北應對艱難險阻、奮力開創事業新局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動力源泉。
“十四五”以來,湖北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經歷了多重嚴峻考驗。僅以自然災害為例,湖北就成功應對了2021年、2023年漢江秋汛,2024年長江、漢江4次編號洪水,以及唐白河流域1975年以來最大洪水等重大汛情;并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抗旱作用,2022年成功抵御1961年以來最嚴重氣象干旱。這些挑戰的應對行動中,每一次的化險為夷,可以說都是對“抗洪精神”的生動詮釋。
當然,這種在自然災害面前展現出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樣被注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成為湖北啃下創新突圍、產業升級、營商環境優化等“硬骨頭”的精神后盾。
以創新為例,在向科技高峰和產業高峰攀登的征途上,湖北科技工作者不斷突破封鎖線、挺進無人區,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世界創新坐標上刻下一個又一個湖北印記。如2022年開始,東風公司就牽頭組建車規級芯片創新聯合體,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2000多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晝夜接力,在今年4月,一舉完全國產化的車規級高性能MCU芯片DF30完成首次流片驗證,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裝上“中國芯”。此外,“國產高檔數控系統”成功研制世界首臺搭載AI芯片的智能數控系統——華中9型,實現國產高端數控系統從“跟跑”到“領跑”;“星載銣原子鐘”突破量子物理學電子躍遷理論,研制出國際最高水平的新一代北斗系統星載原子鐘,實現我國星載原子鐘從無到有再到強的跨越……
尤為罕見的是,湖北還著重將“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氣神,融入到廣大干部的作風建設之中。今年8月,“為破解當前部分干部存在的思想滑坡精神懈怠不想干,應對復雜局面本領恐慌不會干,面對從嚴管理約束畏手畏腳不敢干等問題”,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湖北省委關于進一步激勵干部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擔當作為的意見》,明確要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抓發展,更加拼搏的狀態爭一流,更加擔當的勇氣解難題”,在支點建設中擔當作為、奮勇爭先。
“建立領導干部實績清單,作為干部選拔使用的重要依據”、“注重從承擔重大戰略任務、完成急難險重工作、破解重大歷史遺留問題、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地方和單位選拔干部”、“加大不擔當不作為干部’下’的力度”……這些要求如同戰鼓號角,旨在激蕩干事創業的“一池春水”,激昂支點建設的豪氣銳氣,讓各級干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從科技工作者在實驗室里日夜鉆研、挑戰前沿,到企業家在市場上奮力打拼、開拓疆土,從黨員干部在改革一線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到普通勞動者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精益求精——如今,“闖關奪隘、勇攀高峰”的奮進姿態,“拼搏奉獻、實干爭先”的高昂斗志,正在荊楚大地蔚然成風。
這種源自“抗洪精神”、又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新的“精氣神”,是湖北最可寶貴的無形資產,也是推動支點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軟實力。
如果說科技創新提供著“強引擎”,高質量發展筑牢著“硬支撐”,那么“抗洪精神”則塑造著荊楚大地新的“精氣神”。這三者相互促進、相互滋養、有機統一,共同筑牢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三維支撐。一定程度上而言,這也折射出支點建設的深層次內涵——既有物質層面的巨大飛躍,也有精神層面的昂揚奮發;既有核心引擎的強勁驅動,也有綜合實力的全面夯實。
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將啟的新歷史節點,湖北依然重任在肩:不僅要“加快建成”支點,更要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遵循“一年開新局、五年大變化、十年結碩果”的藍圖,大力實施包括科創引領、產業倍增在內的“七大戰略”,整體提升戰略支撐力、創新策源力等“七個能力”,有理由相信,一個創新動能充沛、經濟底盤堅實、精神斗志昂揚的湖北,必將在中部地區崛起的宏偉篇章中寫下更加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