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暴說不!湖北法院發出300份保護令
“有了這張保護令和你們做后盾,我和家人就安心了。”成功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后,荊州市沙市區的李女士長舒了一口氣。
此前,前夫的不斷騷擾,讓李女士和年邁的父母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當“家”不再是港灣,當“愛”變成了枷鎖,親密關系結束后面對暴力與騷擾,法律如何為受害者筑起安全屏障?
作為全省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暨“平安家庭”建設組主要成員單位,湖北法院延伸司法職能,加強部門聯動,促進家事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讓每一位母親活得從容,讓每一個孩子被穩穩托舉。
對家暴說“不”,為保護“織網”
結束充滿暴力的婚姻后,籠罩在李女士頭頂的陰霾并未隨之消散。離婚后,前夫張某騷擾電話不斷,甚至升級為上門打砸,還到李女士父母家中辱罵威脅、誹謗中傷。多次報警記錄和公安機關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誡書》清晰記錄了張先生情緒失控、行為暴躁的危險性。
今年8月,接到李女士的緊急申請后,沙市區法院迅速立案審查。根據她提交的報警記錄、告誡書等詳實證據,法院認定李女士及其近親屬面臨現實危險,并依據《反家庭暴力法》第一時間果斷作出裁定:禁止張先生騷擾、跟蹤、接觸李女士及其相關近親屬;保護令有效期6個月,如有違反,將被罰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裁定作出后,法院還主動聯系了曾處警的派出所、李女士住所地的居委會以及區婦聯,第一時間將裁定書送達相關部門,確保公安、基層組織、婦聯都清楚禁令內容和協助執行義務,合力織密守護李女士安全的“保護網”。
記者了解到,在鄂州市梁子湖區人民法院的一起類似案件中,對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施暴者司法拘留15日。同時,法院還告誡施暴者,如再次違反禁令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湖北高院民一庭負責人介紹,2024年1月至今,全省法院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300余份,堅決對家暴說“不”。湖北高院會同省婦聯、省民政廳等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婚姻家庭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法治化的意見、關于開展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的方案等文件。
同時,各地依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或地方綜治中心,攜手婦聯組織,著力構建“法院+N”的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進婚姻家事糾紛實質性化解。
全省法院積極開展司法救助與幫扶,為符合條件的1200余名困難女性和未成年當事人發放司法救助金3000萬余元;開展“愛心媽媽”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活動,為弱勢、困境婦女兒童提供更全面司法保護。
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保護
在另一場離婚糾紛中,則衍生出了法院對婚姻自由與兒童權益保護如何保障與平衡的考量。
呂小萌與男方南小天(均為化名),于2017年登記結婚。2018年,兩人的婚生女出生,目前年僅7歲。雙方性格差異較大,經常因生活瑣事爭吵,自2020年4月分居至今。
2023年,呂小萌起訴離婚。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南小天表示同意離婚。但對于女方提出離婚后女兒應由男方撫養的主張,南小天明確拒絕。
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法院查明,自二人分居至今,女兒一直跟隨男方生活,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很長一段時間內,女方并未履行撫養義務。
法院判決不準二人離婚,并同步向呂小萌發出《家庭教育令》,要求其向女兒提供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關心,多給予親情關愛。同時,法院邀請二人參加法院組織的“商談式”家庭教育輔導,督促其履行好父母職責。此后,呂小萌開始定期看望女兒。目前,女兒已上小學,學費等費用由呂小萌、南小天平攤。
江漢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李海燕告訴記者,按照“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如果簡單地準予離婚,將助長原被告消極履行撫養教育子女義務的心理,孩子極有可能陷入“兩不管”的境地,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保障。
記者從湖北高院民一庭了解到,2024年1月至今,全省法院簽發家庭教育令500余份,在審理離婚案件子女撫養問題時,優先考慮是否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促使雙方當事人履行撫養教育義務。
湖北法院積極落實最高院發布的《關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見》,在離婚案件中向當事人發放《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卡》。同時,探索探望權履行承諾書等制度,更好維護婦女兒童在婚姻家庭中的人身、財產、情感利益。
保護升級,探索開花
“守法,法似一盞明燈;違法,法如一把利劍。”9月開學季,“法治第一課”在全省中小學如期開講。
從防范校園欺凌到守護網絡安全,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到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來自湖北各法院的法治副校長們,將晦澀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鮮活的案例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法治的種子。
據悉,全省法院共選任1149名政治素養好、業務水平高的院領導、法官擔任各地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并派干警擔任校外法治輔導員。
法治是婦女兒童全面發展、幸福健康的堅強保障。近年來,湖北法院注重以鮮活案例宣傳民法典,在重要節日及省兩會期間發布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典型案例,聚焦彩禮糾紛、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家庭暴力、未成年子女撫養與探望等熱點問題,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功能。
完善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工作機制,全省118家法院掛牌成立“少年法庭”或“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形成了專門化審判工作格局。與此同時,一項項探索和實踐正在開花結果——
通過開通涉未成年人案件綠色通道,實行優先分案、優先開庭、優先調判、優先送達的“四優先”制度,并在普遍推行“圓桌審判”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庭前+庭中+庭后”三位一體全程教育模式,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幫扶、心理保護和司法保護深度融合。
宜城法院聚焦特殊少年群體,與社區、企業共建“特殊少年技能培訓基地”,聯動多方推動融合保護,解決了15名緩刑少年犯和刑滿釋放少年的就業難題;建始縣法院關注殘疾婦女權益,在溫情判決離婚案件的基礎上,聯合當地婦聯為其申請司法救助金,還安排就業培訓、助力再就業,以司法溫度銜接多元幫扶。
2024年初,湖北高院在全省推行統一制式的《離婚證明書》線上申領功能,并與民政廳簽訂備忘錄。目前全省已在線開具4600余份《離婚證明書》,實現了離婚訴訟當事人隱私保護與司法效率提升。